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推介 | 《实践哲学评论》第6辑

小实 实践哲学研究 2024-04-22



书名:《实践哲学评论》第6辑

主编:徐长福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目录




内容概要:


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


[1]托马斯·阿奎那的实践哲学──论“艺术”之德和“明智”之德

 

潘小慧 

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


摘要:理智之德有“思辨理智之德”和“实践理智之德”二种。思辨理智之德旨在认识真理、追求真理,为了真理而追求真理,多玛斯依循亚里斯多德的说法,也认为其中包括“智慧”、“科学”和“理解”三种;实践理智之德旨在产生行动,为了付诸实行而追求真理,其中包括“艺术”(art)和“明智”(prudence)二种。“艺术”是“关于特定制作作品的正确理性”或是“制作的正理”,与“明智”之为“行为的正理”十分不同。本文拟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主,上承古希腊亚里斯多德,下启当代马里旦三哲,对“艺术”之德和“明智”之德的看法进行解释与辨析。


关键词:实践理智之德  艺术之德  明智之德  亚里斯多德  托马斯·阿奎那  马里旦




[2]纯粹实践理性如何引发行动——论施莱尔马赫早年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和改造


周小龙

图宾根大学哲学学院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摘要:本文按照时间与逻辑的线索,简要地探讨了施莱尔马赫思想成熟前弥合康德道德哲学体系二元论的努力和思想发展:最初他以理性的道德情感替代康德的敬重,因而违背了康德本意;他进而转向了更具奠基性的欲求能力,将意志、抉择和本能置于同一基础上,从而使道德自由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斯宾诺莎哲学的引入使他能够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消解康德的本体世界和先验自由,并从实在论的立场理解思想和广延相互交融。这为他成熟的伦理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道德情感  欲求能力  先验自由  斯宾诺莎  实在论




[3]胡塞尔的实践现象学引论


陈伟

肇庆学院政法学院教授


摘要:与将胡塞尔现象学理解为笛卡尔式的理论哲学的标准化解读相反,胡塞尔中后期思想中存在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非笛卡尔式的实践现象学维度。实践现象学研究的实践现象,不专指传统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政治实践和伦理实践,也不专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生产实践或者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作为技艺的创制实践,实践现象学所讨论的实践不是已经确定地属于人类实践生活的某一特殊部门或者已经被某类实践哲学的学科所规范的实践,而是各种特殊实践要奠基于其上的一种更原初、更基本的作为人类的自然生活的实践。实践现象学所研究的实践可区分为三个层次:(1)自然的生活实践;(2)基于身体活动的原实践;(3)现象学还原作为实践。这三类实践分别具有其独特的意向性结构:对于自然的生活实践来说,其实践意向性即人格主体—周围世界的动机引发;对于原实践来说,其实践意向性即动感主体—感性场域的动机引发;对于现象学还原实践来说,其实践意向性即世间自我—超越论自我的自身思义的动机引发。实践现象学的课题就是研究这三类实践现象及其本质结构。


关键词: 胡塞尔  实践现象学  动机引发  现象学还原  笛卡尔主义




[4]从黑格尔到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的实践智慧、伦理和伦理学


[意]安娜·皮亚·鲁奥普(Anna Pia Ruoppo)/文

那不勒斯第二大学研究员


王宏健/译  马小虎/校


摘要:随着海德格尔早期讲稿及相关材料的不断面世,我们发现,海德格尔关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首次总结,体现在1922年写作的“纳托普报告”,亦即《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这个草案中。对这个草案中呈现的基本论题的重构,让我们能够对早期海德格尔的哲学构想,亦即某种实际性诠释学,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可以看到,海德格尔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入手,将其加以解构,并挖掘出了实践智慧这一主导概念,从而塑造出某种实际生活的存在论。这种新的哲学规定能够抵制哲学之脱离生活的理论化倾向,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某种伦理意义。当然,海德格尔的这套方案没有涉及具体的伦理的内涵,充其量是为伦理学提供了“存在论前提”。


关键词: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实践智慧  伦理  “纳托普报告”




[5]此在作为实践: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吸收和彻底化


[意]弗朗克·伏尔皮(Franco Volpi)/文

意大利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刘明峰/译

摘要:本文将海德格尔哲学置于同亚里士多德思想相关联的视域内进行系统考察,在《存在与时间》之前和之中,此种关联都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真理问题、人类生活的存在论构造问题和时间问题。此三方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涉。其中,本文将第二个方面作为重点,并始终观照于亚里士多德,揭示出后者之实践规定与海德格尔之生存分析的对应、转换及差异关系。就其对应关系而言,最基本的三种分别是:实践、制作和理论与此在、上手性和现成性的对应。该关系尤其在海德格尔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阐释中被挑明为实践与此在之间的等同。据此,伏尔皮从多个维度阐明这种对应,包括存在、操心、向来我属性、为何之故、现身情态和领会、良知、决心等。而此阐明的要点或目的,从亚里士多德的角度看,是为海德格尔的生存分析提供了实践起源;从海德格尔的角度看,是要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存在论化,即将其对实践的规定彻底化为由源始时间性之构想而来的对存在真理的追问。


关键词: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此在  实践  存在论化




[6]实践哲学的研究与21世纪中国理性的建构


何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兴起,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通过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概念,解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更新;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通过中国现代性的研究,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社会的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建构以危机/批判为内在结构的理性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不仅对于我们思考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是有效的,而且对于我们思考当前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也是有效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现代性的研究虽然淡化了实践哲学的概念,却没有抛弃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内在精神,而是以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彰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与当下中国经验世界的紧密联系,从而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哲学  现代性  文化哲学  危机/批判



名家专论

[7]全球化的资本主义、领土与移民


[德]斯迈尔·拉佩克(Smail Rapic)/文

德国伍珀塔尔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王源/译  凌菲霞/校


摘要: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包括领土整全性的建立和破坏。这些矛盾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的扩张式发展中交织在一起。在中世纪,欧洲国家是四分五裂的。地方封建主义统治者牵制着君主。在现代,市场经济不断扩张,通过武装力量和行政管理来控制自身领土的权力中央化的主权国家得以建立,这样的扩张和建立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为了防止革命起义,国家必须确保人口从经济繁荣中获益。米歇尔·福柯在其《安全、领土和人口》讲演录中描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福利和政治控制彼此交织的情况。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是其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基本条件。殖民主义时代的标志是欧洲人不断向他们所征服的领土迁移。在美国,欧洲移民取代了土著人口。在许多亚洲国家和大多数非洲国家,他们获得了政治控制权。由于殖民主义的存在,西方资本主义仍然在全球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全球南方的贫困和武装冲突往往是殖民主义的产物,它们引发了向西方世界的持续移民。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强调,现代民主国家只对本国公民给予无条件的人权尊重。它们可能出于经济或政治上的原因而减少甚至阻止移民。因此,难民和移民缺乏基本的“可享有权利的权利”(阿伦特):他们只能请求保护,但不能在法律上要求保护。如果他们面临着与接纳他们的人口同化的要求,他们将很难保持自己的个人身份,正如阿伦特在她的文章《我们这些难民》中所强调的那样。在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时代,只有民族国家终结了,人权才能得到保护。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国家  殖民主义  难民  人权



经典迻译

[8]实践哲学的理念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文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马小虎/译  舒远招 朱锦良/校

众所周知,实践哲学的理念是亚里士多德出于抵制柏拉图有关善的目的论数学而提出来的,此种目的论数学不仅熠熠生辉地贯穿在《蒂迈欧篇》的神话叙述,而且也贯穿在《斐莱布篇》的苏格拉底的叙述(Sokratik)中。实践哲学在关于[(ἀντρώπινον ἀγαθόν(人类之善)、或更准确而言,πρακτὸν ἀγαθόν(实践之善)的]人类事务的领域里相应于一种亚里士多德在关于[φύσει ὄντα(自然存在者)的]自然事物领域内将之对立于柏拉图式元数学(Meta-Mathematik)的东西,这种元数学作为后物理学(Meta-Physik,形而上学)也就是有关动变者(κινούμενα)的存在论,其顶峰在于不动的推动者(κινοῦν ἀκίνετον)。……



旧作新读

[9]梁启超在袁世凯行帝制时的表态


梁启超/文


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摘编




异质性哲学园地

[10]关于“同一与差异”问题的德法之争
郑劲超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哲学和文化教研部教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成员
摘要:1981年的巴黎,伽达默尔与德里达展开了一场德国解释学与法国解构主义之间的对话,而这场对话背后更深远的是源自于柏拉图哲学的、关于“同一与差异”问题的德法之争。在海德格尔看来,柏拉图在《智者篇》中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异”(ἕτερον)的区分之上,虽然看到并且强调了“异”,但并没有在概念上把握住它。海德格尔对“差异”的思考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的《同一与差异》。德里达通过对“延异”(différance)和“本原处的异质”(hétérogène à l'origine)的追溯发现出一条西方形而上学的解构之路,而德勒兹则是通过“差异与重复”的视角,为现代思想寻找新的方法和出路。
关键词:海德格尔  同一与差异  德里达  德勒兹



[11]论“饭圈”诉求的多元价值与技术逻辑
郑然中山大学哲学系2017级本科生
摘要:本文通过现实“饭圈”事件研究“饭圈”的内部结构和动力机制,分析“饭圈”在主流舆论中处于被排斥位置的原因。“饭圈”活动与公众间的冲突根源于数字技术在改造媒介产业生态过程中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即媒介技术特征结构性地提高公众对诸如“饭圈”等小众圈层开展议程讨论的难度,佐之以主流媒体在“饭圈”等敏感议程上的保守立场,造成舆论生态呈现如下现状:诸如亚文化、性少数群体等公共性议程被不断提出,但社会舆论对公共性议程的开展极其缓慢,导致基本共识的缺乏与个别观点的混战
关键词:文化工业理论  媒介技术特征  “饭圈”议程

哲人心路

[12]我的哲学求索之路

余源培

复旦大学荣休教授


编者按

余源培先生为复旦大学荣休教授,受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约请,以自撰和接受李霞同学访谈等方式,多次讲述其哲学求索之路,相关素材经本刊综合整理并由本人确认,形成此文,现予刊载,以飨读者。

余先生1938年出生,江苏泰兴人;1956年就学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并师从胡曲园先生攻读在职研究生;1988年被评为教授,1988年至1992年任哲学系副主任,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他是上海市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第九、十届常委;长期担任中国马哲史学会、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常务理事。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经济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辞书编撰等方面均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参与编写国家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和面向21世纪的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分别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和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参加国家重点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编写(任编委和第五卷主编,该成果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的编写(担任首席专家之一);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及其当代意义》(获教育部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任《辞海》分科主编、《哲学大辞典》副主编等;发表各类论文300余篇,部分论文编入《余源培文集》。

这篇《我的哲学求索之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余先生一生历经抗战、建国、社会主义改造、反右斗争、“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他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第一届毕业生。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总是被改造或被批判的对象。他与恩师共同下放,于逆境中相濡以沫。改革开放以来,他不遗余力地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成就卓著。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的切身感悟是“主义真”、“品德正”和“方法对”。他以其导师所要求的“心以积疑而起悟,学以渐博而相通”的求索精神激励自己,并薪传于后学。




[13]实践哲学视域中的黑格尔阐释——路德维希·希普访谈录
[德]路德维希·希普(LudwigSiep)德国明斯特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
李逸超德国耶拿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编者按:


路德维希·希普(Ludwig Siep)先生是德国明斯特大学(Westfälische Wilhelms-Universität)哲学系荣休教授,受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李逸超博士于2021年4月20日对希普先生进行了专访,形成此文,现予刊载,以飨读者。

希普于1942年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索林根市,受德意志民族基金会资助,在科隆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学习了哲学、教育学日耳曼文学、历史和政治学等精神科学范围内的诸多学科。1969年,在维尔纳马克思(Werner Marx)指导下以“黑格尔的费希特批判与1804年知识学”为课题,开展博士研究。1976年藉其著作《承认作为实践哲学的原则:黑格尔耶拿精神哲学研究》获得弗莱堡大学授课资格。从1986年至2011年,任明斯特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除了在德意志研究协会(DFG)中任职哲学史评鉴专家(1988-1992)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科学和艺术学术研究院中任职黑格尔委员会主席(2007-2018)之外,希普出于其在实践哲学方面的热忱,也广泛参与到生物和医学伦理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主要任职有:1999到2002年,任德意志联邦卫生部伦理参议;1995到2004年,在德意志医师协会中任中央伦理委员会委员;1998到2014年,在波恩任德意志生物伦理学咨政中心(Referenzzentrum)理事。

希普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黑格尔研究专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在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承认理论)、实践哲学史(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普遍和应用伦理学(尤以生物和医学伦理为首重)、法哲学等领域,深耕经年,成果丰硕。迄今出版著作主要有:《承认作为实践哲学的原则:黑格尔耶拿精神哲学研究》(1979);《精神现象学之路:对黑格尔<差异>和<精神现象学>的导论性注疏》(2000);《具体伦理学:自然和文化伦理的基础》(2004);《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2007);《黑格尔实践哲学的现实意义和界限:论文汇编(1997-2009)》(2010);《道德与上帝形象:具体伦理学相关论文汇编(1996-2012)》(2013);《国家作为地上的神:一个黑格尔理念的生成与重大意义》(2015)。以实践哲学为核心关注,希普先生对黑格尔哲学的阐释和解读,以及对生物和医学伦理的跨学科讨论,具有深刻的理论参照意义和广泛的实践指导价值。



批评与对话

[14]《自由、权利与共同体》(黄涛著)书评四篇


《自由、权利与共同体》简评


朱学平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



作为权利内核的共同体制度


汤沛丰

暨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哲学法学的再次启航


黄钰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共同体式的权利论证


余宜芃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研究生




[15]《实践辩证法重构下的现象学—解释学导论》(张立达著)书评与回应



实践辩证法如何“吸收”现象学和解释学


刘贵祥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怎样回到“具体的总体”这个“事情本身”?

——对刘贵祥老师书评的一个回应


张立达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16]黑格尔实践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关系——第四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综述


凌菲霞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博士后,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成员


王兴赛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哲学系、实践哲学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





青研社区

《实践哲学评论》


关于本书

《实践哲学评论》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联合学术同仁,群策群力,共同建构一个国内实践哲学研究、译介、批评和交流的学术平台。《实践哲学评论》以实践哲学学科域为定位,以学术质量为最高判准,接轨国际通行审稿制度,尤其鼓励和欢迎原创性及评论性文章。

该刊物常设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名家专论、经典移译、旧作新读、异质性哲学园地、哲人心路、批评与对话等栏目。


投稿邮箱

投稿邮箱:shijianzhexue@126.com。



编辑:进  则审核:实践哲学研究编辑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